奥本海默-百度云网盘完整下载

奥本海默-百度云网盘完整下载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gsbgvbghfhgt6vbp8hgw

迅雷网盘链接https://pan.xunlei.com/59864p8hgw

本文目录

  1. 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职务是什么
  2. 《邓稼先》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3. 杨振宁和杜聿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职务是什么

邓稼先是中国原子弹项目的总设计师,是中国核武器研究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奥本海默则曾担任美国能源部副部长和美国科学家联盟主席等职务。二人均是各自国家核技术领域的顶尖人物,他们的贡献值得称赞。邓稼先的成就不仅是中国核技术领域的里程碑,也是人类科学史上的辉煌一页。奥本海默在美国核技术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他的学术研究和管理经验也为人类科学研究带来了许多启示。

二、《邓稼先》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1、作者把邓稼先这一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2、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3、运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举大量的事实,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然后笔锋急转,镜头拉回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叙述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鲜明的对比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作者对邓稼先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5、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6、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

7、如果说第四部分是从一件小事上见精神,那么第五部分就是通过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8、作者选取写给邓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作结。一、二两段,以挚友的身份来赞颂邓稼先忠诚纯正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之情。三、四两段则从更高层次俯视邓稼先的一生。他认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因为他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性格和品质。

三、杨振宁和杜聿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名气特大的前国民党将军杜聿明是名气特大的科学家杨振宁的岳父大人。

我们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叫杜致礼,是我们著名的杜聿明将军的女儿。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中国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杨振宁共有两任妻子,均系其学生!

第一任杜致礼,系杜聿明的女儿,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杨振宁是杜的数学老师!

杜2003年10月因病过世。他们有两个儿子与一个女儿。1951年长子杨光诺出生,后来成为了一位电脑工程师,他曾跟爱因斯坦合照过一张照片。1958年次子杨光宇出生,他成为了一位化学家,1961年女儿杨又礼出生,她成为了一个医生。三个子女全部定居美国。

第二任翁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学生,二人2004年底结婚时闹得全世界沸沸扬扬——时年杨82岁,翁28岁!

1、杨振宁谈前妻:58年前的师生恋

杨振宁和前妻杜致礼是标准的师生恋,杜致礼是杨振宁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教书时的学生。不过据杨振宁讲,杜致礼在当时他教的30个学生中,并不是特别出色的,他甚至没有太在意这个学生,更谈不上产生爱意。突变发生在1949年的一次重逢之后。那是在美国一家中国餐馆的聚会上,师生两人相遇了。离西南联大一别已经好几年,杜致礼那清新的气息给了杨振宁极大的好感,“套用香港话说,我们很快就"拍拖"了。1950年8月我们就结婚了。”从相恋到结婚,时间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杜致礼为杨振宁生了3个孩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她陪伴了我53年,直到2003年她75岁的时候因一种很难治疗的疾病去世。”不过,杜致礼却见过丈夫的第二任妻子翁帆,并对翁帆表示满意。

2、杨振宁谈翁帆:遇见她是历史性事件

杜致礼见到翁帆那次,也是杨振宁第一次和翁帆见面。“那是1999年在汕头大学的学术会议上,学校派了一批一年级的同学来作客人的向导,这里面就有翁帆。这是历史性的事件。”杨振宁昨天强调,那次见面,“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女孩子很好。”而事实上,因为有杜致礼,杨振宁5年后才会下定决心和翁帆结婚。

汕头一别后,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彻底感动了还处于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我收到贺年片之后,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来香港看我。”几个月后,“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消息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1950年初的某一天中午,杨振宁与同事如常到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忽然间,他看到了邻桌上一张似曾相识的、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面孔,而对方似乎也认出他来了,但又有点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于是他离座走了过去,对方也礼貌地站起来自我介绍,这一下,他清楚地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在昆明西南联大附中教课时中五班的女学生杜致礼吗?

杜致礼的父亲叫杜聿明,因为父亲的关系,她经常有机会接近蒋介石和宋美龄,宋美龄对致礼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很喜欢。

1947年底,年仅十八岁的杜致礼决定到美国留学。她自小就喜爱音乐、艺术、文学,英文学得很好,赴美前,宋美龄亲自为她安排,让致礼入读她当年在美的母校、有名的卫斯理学院。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的中国餐馆中看到杜致礼时,她来美已两年多了。振宁与致礼师生异地重逢,一位是聪明俊朗、热情自信,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尘脱俗,感情的种子很快就在两人中间萌芽、开花,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每个周末都要从普林斯顿赶到纽约去和杜致礼约会。

早在到普林斯顿以前,杨振宁的老师费米教授曾经忠告他,就是普林斯顿名副其实是一座“象牙之塔”,与世隔绝,在那里面呆得太久,对思想、学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他劝杨振宁在那里研究一两年后就转换到更开放、活跃的学术环境里去继续发展。可是,这时已陷入热恋中的杨振宁,为了方便和杜致礼见面,已经把恩师的这番“忠告”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多久,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纽约举行婚礼。

翌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杨振宁按照中国人传统,写信给父亲,请爷爷给孙子取个名字。杨武之老怀大慰之余,给这位杨家的“长子嫡孙”取名光诺。

在为孙儿取名“光诺”的时候,杨武之的的确确没有想到:就在数年之后,杨振宁果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人。

在谈到自己1982年之后在香港的人生时,杨振宁说,1999年对他的人生来说,是特别的一年。“那一年,我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考察,当时学校派了一个叫翁帆的小女孩来给我们当向导,我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小女孩十分可爱。”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张当年翁帆陪同杨振宁、杜致礼夫妇考察后的合影,照片上的翁帆化着浓妆,一脸稚气。“回去后,我们有了一些断断续续的联系,主要是圣诞节大家邮寄卡片之类的。2004年初的元旦,我当时已经在香港了,我收到了翁帆寄过来的一张贺年卡。于是,我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后来,她到香港来看我。再后来,我们就结婚了。”杨振宁用平静地语气叙述着,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他第一次公开披露和翁帆交往的细节。此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张翁帆站在海边的照片,杨振宁的语气里充满了温情:“这张照片是2004年,我在香港第一次看到翁帆时给她拍摄的。”

汕头一别后,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彻底感动了还处于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我收到贺年片之后,马上给她打电话,让她来香港看我。”几个月后,“杨振宁与翁帆结婚”的消息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3年多来,科学家杨振宁似乎成了一个娱乐人物,因为他娶了比他小56岁的翁帆。而杨振宁呢,也真的给了许多媒体做新闻的机会,这3年来,他在每一次公共场合现身,都会带着翁帆,两人十指紧扣,脉脉对视,媒体称之为“秀恩爱”。在长篇累牍的“秀恩爱”的报道之后,杨振宁依然显示着他对翁帆的爱,他总是很认真地谈到翁帆,谈到他们的爱情,也谈到当他“不在”后对翁帆的安排。3年了,杨振宁的认真没有丝毫改变,在全国书市上,他握住翁帆的那只手,还是那么有力,他看翁帆的眼神,还是那么含情。

他要毫无保留地告诉人们,他和翁帆结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