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电影百度云(hd高清)网盘(1280P中字)完整资源已分享

《美国内战》电影百度云(hd高清)网盘(1280P中字)完整资源已分享

百度网盘链接https://pan.baidu.com/s/gsbgvbghfhgt6vbp8hgw

迅雷网盘链接https://pan.xunlei.com/59864p8hgw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美国内战》电影谁拍的好,以及美国内战的电影有哪些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介绍几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拍的好看的战争片
  2. 关于当代美国电影~论文。。。急!!!
  3. 美国内战三部曲 电影

一、介绍几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拍的好看的战争片

◎导演爱德华·茨威克(Edward Zwick)

◎主演珍妮弗·康纳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吉蒙·休斯吉米·米斯特雷 Jimi

◎制作公司华纳兄弟(Warner Bros. Pictures)

IEG集团(Initial Entertainment Group)

◎发行公司华纳兄弟(Warner Bros. Pictures)(2007)(USA)

◎官方网站

◎预告片

◇剧情:一颗粉钻引发的“血案”

1999年,非洲塞拉利昂深陷内战的战乱纷飞之中。普普通通的渔民索罗蒙(迪杰蒙·豪索)被迫为一家钻石矿厂工作,一次偶然机会,在山涧河流中清洗淘到的石头时,索罗蒙发现了一颗精美的石头,那是一颗世上少有的粉红钻石,而它不仅能帮助自己的家庭,也能解救成为难民的妻女,挽救被抓去当童兵的最心爱的儿子迪亚。因此,虽然面对着死亡的危险,索罗蒙还是不顾一切地藏起了钻石。

丹尼(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是个靠非法交易钻石和武器为生的贩子,因为走私而被关进监狱的他无意得知了索罗蒙的钻石,他清楚那样稀有的钻石价值连城,完全能助他逃离非洲,逃出暴力腐败的罪恶圈。在一个调查钻石工业复杂黑幕的美国理想主义女记者曼迪(珍妮弗·康纳莉)的帮助下,三人开始了穿越战乱区域的长途逃亡。

对丹尼来说,他需要离开战乱的非洲;对索罗蒙来说,是要拯救自己的儿子和家庭;对曼迪来说,揭开钻石黑幕,成为第一个报导者,是她的夙愿。三个本不相关的陌生人,一颗罕有的粉钻,一场血腥杀戮的内战,在青葱广袤的非洲大陆之上,他们是否能得到最终的救赎?

◇看点:奥斯卡敏感时节的又一骑士

《秋日传奇》、《最后的武士》,画面壮观、规模宏大、再带点史诗色彩的影片从来就是导演爱德华·泽维克的最爱,广袤的非洲大地上,内战、奴隶制、钻石黑幕与童兵残酷的题材,气势想必磅礴。从07年初挪到06年末这个奥斯卡敏感时节,显然是见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无间行者》票房持续飘红,且冲奥呼声甚高,心里免不了痒痒。

何况,《血钻》题材简直就是切合奥斯卡大叔的品味而打造。但凡揭密高隐秘行业内幕的电影(《毒品网络》、《辛瑞那》等),无一不成为学院的心头好,同时涉及政治战争揭秘的双重主题则吸引力加倍。更别提影片的制片人就是《飞行家》、《无间行者》的幕后推手,“申奥”经验之丰富,可谓有口皆碑。

就连本片演员,也极尽配合小金人的责任:男主角迪卡普里奥自不必说,一口苦练而就的南非口音难辨真假;黄金女配角珍妮弗·康纳莉有望继《美丽心灵》后再次抢走主角风采;在《美国梦》中首度惊艳就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黑大个迪杰蒙·豪索,更是今年男配角的有力人选。

◇其它:一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

钻石,那一粒粒闪亮美丽而价格高昂的小东西,是梦露心中“女人最好的伙伴”,是情人眼里爱与忠诚的象征,是富裕、魅力和不俗的代言,我们早已习惯了钻石的珠光宝气,却不知那璨然生辉的正八面体背后,掩藏着何种的罪恶!走私钻石,往往来自战乱中的非洲国家,那些源源输出的晶体,被换作了更多的武器,成为了死亡的使者。后来,为了警惕大众,几个人权组织为它取了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名字--血钻,因为它带来的是死亡,是屠杀,是沾满鲜血的一双双贪婪的手。

导演泽维克不怕选择政治和争议的题材,钻石大亨们眼看着本片暗示的钻石行业利益和非洲战乱的隐性关系,反而坐不住了,联名反对、游行示威,很是折腾了一番。抛开争议性的话题不谈,静观生机勃勃的非洲大陆,炸弹枪火打破了自然的平静,漫长、折磨、痛苦、血腥的挣扎,只为了得到生命的救赎。这是两个小时如火如荼的拯救与被拯救,也是一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还有一些震撼人心的眼泪。血钻,如它之名,尽管沾满屠杀,却璀璨夺目!

塞拉利昂地处西非,是有名的钻石出口国。也正是因为如此,塞拉利昂国内长年叛乱不断,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控制国家的钻石出口,从中牟取高额的利润。被本片作为背景的内乱长达11年,一直到2002年9月才被彻底平息,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事实上,非洲大陆长期以来流传着一句俗语:“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如果想获得长久,千万别碰钻石),钻石俨然与毒品成了一个层次的东西。

在粲然生辉的钻石背后,存在着大量肮脏的内部交易,这也是为什么非洲当地都将塞拉利昂的钻石称为“血腥钻石”,本片的片名也就因此而来……

◎导演布瑞克·埃斯纳尔 Breck Eisner

◎主演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Dirk Pitt

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Eva Rojas

戴纳·卡斯勒 Dayna Cussler.... Kitty Mannock

连尼·詹姆斯 Lennie James.... General Zateb Kazim

德尔略·林多 Delroy Lindo.... Carl

威廉·梅西 William H. Macy.... Admiral James Sandecker

内森·奥斯古特 Nathan Osgood.... Gun Captain

比利·西摩尔 Billy Seymour.... Powder Monkey

Glynn Turman.... Dr. Frank Hopper

马克·威尔斯 Mark Wells.... Sailor Who Drops Gold

雷恩·威尔逊 Rainn Wilson.... Rudi Gunn

斯蒂夫·赞恩 Steve Zahn.... Al Giordino

兰伯特·威尔森 Lambert Wilson.... Yves Massarde

冒险家德克·皮特(马修·麦康利饰)英俊风流,足智多谋,他是那种周六还和鳄鱼搏斗,周日又会出席女王舞会的男子。他是参议员的儿子,科学家和海军特种兵,但是同时也是永远都不会停留的男子,他喝着最烈的龙舌兰酒,却同时能保持着最绅士的微笑。

正因为这样,当这位披着唐璜外衣的印第安纳·琼斯得到一枚传说中才会存在的钱币,并且推断出它必定与一个沉睡的历史遗迹相关时,身体里的冒险性格再次支配了他的行动——即刻动身前往西非最危险的腹地,尼罗河一带展开探宝之旅。

和皮特一同出发的还有他的密友,忠实又乐观的艾尔(史蒂夫·赞恩饰),这位机械专家似乎总带着股油腔滑调,但两人从小一起长大,相互间充满信任,艾尔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能相信同伴的知觉,又懂得如何用精密的计算将他的空想变成现实。

两人很快发现一处叫做“死亡之舟”的遗迹,在那里有一艘失踪很久的内战时期的战舰,它曾受命保护一艘秘密的货船,并伴随着这艘货船一同神秘消失。伴随战舰一起出现的还有美丽的女科学家艾娃博士(佩内洛普·克鲁兹饰),这位世界卫生组织探员正追查一种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病毒,她相信这个威胁世界的秘密和皮特正在寻找的宝藏有着紧密联系。]

对于这个埋藏了150年的秘密,皮特、艾尔和艾娃只有孤军奋战,在广阔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里,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探索精神去战胜危险的军阀、恶劣环境的威胁,并揭示整个阴谋背后的真相……

◎IMDB评分 7.5/10(13,359 votes)

◎IMDB链接

◎导演安德鲁·尼克尔 Andrew Niccol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布里奇特·莫纳汉 Bridget Moynahan

剧情描述凯奇扮演的军火商企求一步登天的路上遭到背叛及追杀,令他不得不开始面对自己的道德良知,突然良心发现决心退休,但告别这个充满酒色财气的声色世界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而他的客人与敌人也不容许他扬长而去……金钱、权力、女人甚至竞争者的诱惑使得他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部关于战争、金钱和个人良知的动作大片。主人公自欺欺人的相信:军火和其他商品没有什么区别,而忽略了军火背后战争的原罪性,因而最终家破人亡,备受良心的折磨。

主人公尤瑞在少年时跟随家人从欧洲移居美国。18岁那年,他加入联合国维和部队,作为一名翻译被派往非洲。由于厌恶战争,他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枪支转手倒卖给民间武装军队。并在此期间,遇到了一见钟情的女人—埃娃。回到美国后,尤瑞劝说弟弟维塔利加入了他的军火生意,两人开始靠倒卖地下军火赚钱。但是两大威胁像幽灵一样困扰着尤瑞:他生意上的死对头和杰克—一个对他紧追不放的国际警察。维塔利染上了毒瘾。每每看到弟弟毒瘾发作的样子,尤瑞十分痛心,但是却无能为力。

尤瑞对埃娃一直念念不忘,设法与其见面,并成功地使埃娃爱上了他。尤瑞告诉埃娃,他在从事国际运输的大生意,并且赚了很多钱。两人结婚,并有了一个孩子。在妻儿面前,尤瑞是个完美的家居男人,一心一意地照顾他们,甚至会把儿子房间里的玩具枪拿走,不让他接触到这些暴力的东西。在另一方面,尤瑞的谎言却很难维持下去,为了赚钱,他回到了乌克兰,又开始了他的老本行。和他的叔叔多米崔合伙贩卖军火到非洲有战争的地区,一夜暴富。

国际警察组织逮捕了尤瑞,但由于证据不足,又很快释放了他。埃娃开始对他的生意产生了怀疑,并质问他。尤瑞承认了自己是军火商。为了妻子和这个家,他决心当个做正当生意的商人。在很多尝试不成功后,本性使他回到了老路上。说服弟弟和他一起去非洲谈生意,谁知中途出了乱子,弟弟在他的面前被打死。尤瑞逃过一劫,完成了这笔生意。

弟弟的死对尤瑞触动很大,他开始思考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和正确性。回到美国后,父母不肯原谅他,将其逐出家门。埃娃也带着孩子离开了他,并向警方告发他的罪行。

在国际警察的安排下,尤瑞开始为美国工作。但是,此时他已孑然一身。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以世界观光旅行家身份做生意的军火销售商朱里·奥鲁佛。在穿越一些致命的战争区域的同时,他也总是能在伊登·霍克扮演的国际警察到达之前领先一步获得所需要的军火武器,而在他的商业竞争对手里,不仅有他的一些客户,而且也有全球最声名狼藉的独裁者,而最后,朱里也不得不面对自己道德与良心的谴责与反省。

出生于乌克兰的朱里·奥鲁佛(尼古拉斯·凯奇)很小的时候就全家移民美国,在父母开的饭店里,年轻的朱里遇见了他的梦中情人艾娃,虽然艾娃并不知道他的存在。总是希望出人头地的朱里一次偶然观察到一伙俄国犯罪团伙的做案过程,虽然被犯罪团伙发现,但是幸运地逃脱死亡威胁的他决定走一条常人不会考虑的道路--贩卖军火。朱里成功说服了自己的弟弟维塔利,从找到街角的军火贩子,并在他们的允许下将武器卖给一些处于战争中的国家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利用广泛的人缘和情报将乌克兰的大量闲置武器卖给分裂的非洲国家及其军事解放组织,一举暴富,虽然朱里每一天都处于危险之中,必须时时刻刻抢在他的竞争对手以及国际警察杰克·瓦伦蒂纳的前面,然而无比的财富和成功让朱里越加满足。

而富于头脑的他更全程计划了与艾娃相遇的一切,让她相信富有的他只是一个做运输业务的普通人,两人结婚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然而,已经疯狂的朱里不再满足于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做一个优秀的家庭男人,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的他越来越变本加厉,不仅亲手杀死了一个竞争对手,甚至在最危险的地方开狂欢会,已经没人能让他离开军火销售行当,因为没有人能够象他那般成功,他成为了很多军阀受领、独裁者以及暴君的基础……

二、关于当代美国电影~论文。。。急!!!

1、从现存的默片《娇花溅血》(Broken Blossoms)(格里菲斯 [D. W. Griffith]执导,1919)算起,美国电影塑造华人形象已有八十五年的历史。本文选择六部不同时期的美国电影,历史地分析、解读华人形象如何成为美国大众文化中种族、性别与政治冲突的体现。在二十世纪初,华人曾一度被塑造为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形象,如《娇花溅血》,但由于美国十九世纪末驱赶华人劳工后,「黄祸」意识的延续,好莱坞更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如《阎将军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卡普拉 [Frank R. Capra]执导,1933)。到了中国抗战及欧美二战时期,美国宗教救世话语影响下的好莱坞及时推出了《大地》(The Good Earth)(富兰克林[Sidney Franklin]执导,1937)之类的影片,赞扬中国妇女的勤劳勇敢及对土地的「原始情感」。而冷战时期持续不衰的东方主义想象又投射出一批如《苏丝黄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奎因[Richard Quine]执导,1960)宣扬西方「白马王子」超俗爱情、东方女子感恩献身的神话故事。美国国内60年代起日益剧烈的种族冲突也使华人一时凸显成「模范少数族群」,「自愿」同化于美国主流白人文化,在银幕上演出了歌舞升平的轻喜剧,如《花鼓歌舞》(Flower Drum Song)(罗杰斯[Richard Rodgers]执导,1961)。作为难得一见反思西方中心的神话影片,《蝴蝶君》(M. Butterfly)(克罗嫩贝格[David Cronenberg]执导,1993)布下性别迷阵,揭露了西方男人的情感和身份危机,精彩地颠覆了西方冷战话语及东方主义的叙事模式。

2、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可以作种种解读。按学者马凯蒂(Gina Marchetti)所论1:

3、好莱坞利用亚洲人、美籍华人及南太平洋人作为种族的他者,其目的是避免黑人和白人之间更直接的种族冲突,或逃避白人对美国本土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裔人所持悔罪及仇恨交加的复杂心情。

4、马凯蒂认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运作方式是神话般的,利用多种故事模式迷惑观众,如:强奸模式、俘虏模式、诱惑模式、救世模式、牺牲模式、悲剧爱情模式、超俗浪漫模式及同化模式等。本文所分析的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印证了这些好莱坞电影模式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揭示了这些模式的意识形态内涵及其话语运作方式,对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好莱坞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

5、一《娇花溅血》:种族危机与性别体现

6、《娇花溅血》讲述一位简称「黄人」(亦称「程环」)的中国人离乡背井到伦敦谋生,暗恋一位屡遭父亲蹂躏的英国少女的悲剧爱情故事。影片开头即明确表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黄人到中国佛寺进香,祈求远赴他乡后的平安,但他一出寺庙,就遇上西洋水兵聚众闹事街头。东方的和平和西方的暴力一方面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种族的性别定型。踏上异域后,黄人的行为与价值取向一直呈女性化,从而与爱尔兰拳击手巴罗所体现的西方男性化形成二元对立:前者为文弱、温雅的店铺伙记,后者为粗暴、强壮的酗酒工人;前者为浪漫的梦想家,沉溺鸦片,醉心审美,后者为施虐的父亲,折磨女儿露西而得快感。露西为黄人店中的东方精美物品而陶醉,黄人热心献出丝绸衣料,让露西得到前所未有的「家」的温暖。这一跨种族的恋情,威胁了西方父权中心的秩序,巴罗一怒之下鞭打露西致死。赶来营救的黄人与巴罗对峙,一枪击毙巴罗,将露西的遗体抱回店中,放于牀上,烧香超度,然后用匕首刺心自杀而亡。

7、马凯蒂指出《娇花溅血》标题本身透露了影片中「幻想」的施虐及拜物的本质:吉什(Lillian Gish)扮演的露西像一朵娇花,生长于贫乏之地,虽如期开放,但不可避免地被蹂躏而雕谢夭折2。在影片中,导演格里菲斯为强调东方(女性式的)的温文细腻和西方(男性式的)的蛮横粗暴,将黄人的牀铺同时塑造成一个战场和祭坛。黄人先是在牀边细心照料露西饱受创伤的心灵,然后在牀前尽力保卫露西不被巴罗带回家,最终又在牀边殉情自杀,完成了现世中不被认同的一段跨种族、跨文化情缘。由于格里菲斯在影片结尾时刻意营造香火萦绕的诗意氛围和黄人凝视露西遗体和匕首时的跪拜姿态,马凯蒂等西方学者认为黄人的自杀场景潜意识地表现了一种「恋尸情节」及视觉上的「性快感」,因此更为影片增添欲望和幻想的空间3。影片对这种欲望和幻想的定位也体现在露西身上: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她代表了一种超越性行为的,因此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纯洁女性。

8、正因为露西的纯洁,施虐的父亲成为《娇花溅血》被抨击的西方男性文化的掠夺形象。格里菲斯在影片中设置了两个象征性的「强奸」场面。第一,巴罗手持象征「阳具」的鞭子,鞭尾从他的腰间向前垂下,正面威胁着摔倒在地、面色惊慌的露西。第二,露西为躲避父亲,藏身在窄小的储藏间门后,而巴罗怒持利器,砸开门洞,破门而入,将露西揪出殴打。两个象征的「强奸」场景都表明了传统女性在西方专横的父权制度下的悲惨境况,也体现了影片的自虐—施虐的情节结构。

9、从性别的角度看,黄人所代表的是另一种当时可能令西方女性所倾心的男性美德,但却无疑是一种在西方被视为「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勒萨热(Julia Lesage)称黄人为「浪漫的英雄」,一个倾向自审、谦卑、文弱、被动而终究无能的善良人。格里菲斯正是利用这个美学化的形象来表达一种道德观:「亚洲的文明及其利他的精神与欧美的非道德和粗糙相比而光彩耀眼。」4为了提高《娇花溅血》的美学地位,格里菲斯的影片在纽约市首映时,设计了一出由芭蕾舞演出的序幕,因此将影片定位于贵族及中产阶级才能欣赏的高级艺术品,而非当年移民众多的纽约人花五分钱便可观看的一般默片5。

10、不可否认,格里菲斯美化种族间的谦让和互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缓减他早年影片《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中对黑人歧视的描写所造成的不良效果。这里,《娇花溅血》对东方文明的赞美本来为的是缓解西方社会的种族冲突,希望电影观众提高修养,认同高雅文化。但从电影史的角度看,格里菲斯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好莱坞确定了男性华人在银幕上的一种典型的女性化形象,从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11、二《阎将军的苦茶》:性威胁与俘虏情节

12、当然,另一类众所周知的好莱坞男性华人形象与黄人的成另一极端——杀人不眨眼的军阀或土匪。在《阎将军的苦茶》里,专横跋扈的阎将军在中国目视无人,根本不把西方女传教士玫根的善意劝导放在眼里,当着玫根的面展示他下令集体枪杀战俘而毫不眨眼的绝对权威。不过,《阎将军的苦茶》转而刻意营造阎将军和玫根之间暧昧的情感游戏,因此有别于早一年发行的《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斯滕伯格[Josef von Sternberg]执导,1932)。

13、在《上海快车》中,同样杀人不眨眼的革命党首领是一位混血华人,在骑劫京沪快车后,对乘客中红极一时的西方妓女「上海百合」(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扮演)垂涎三尺。为胁迫「上海百合」就范,他一方面威胁要用火钳弄瞎英国医生(「上海百合」以前的情人),另一方面强迫「上海百合」同车厢的中国妓女慧菲与他过夜。《上海快车》因此融合了好莱坞的强奸模式和俘虏模式,强调了华人对西方人的性威胁。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瞎眼是男性去势的象征,而革命党首领用火钳烫伤一个德国鸦片商则意味着象征性的强暴占有之举。

14、《上海快车》的转折点是慧菲意外地复仇杀死了强奸她的革命党首领,从而解救了京沪快车上的「俘虏」,也完成了影片结尾处「上海百合」与英国医生的爱情梦。在复仇一场戏里,导演斯滕伯格以其特有的神秘场面营造,将华裔影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扮演的慧菲的巨大身影投射到墙壁上,通过扑朔迷离的光影交错,重现了黄柳霜自《巴格达盗贼》(The Thief of Baghdad)(沃尔什[Raoul Walsh]执导,1924)之后所体现的阴险毒辣、深奥莫测的东方「龙女」或「蜘蛛女」的形象。但是,华人的性威胁一旦解除,《上海快车》即以好莱坞固有的白人之间的男女爱情大团圆结局。

15、回到《阎将军的苦茶》,中国军阀与白人女传教士之间的爱情则难以在常规的好莱坞模式中发展。影片开头,玫根初抵中国与她的白人未婚夫相见,不期在兵荒马乱中落入阎将军的行宫。与《上海快车》中的革命党首领相反,阎将军虽倾心玫根却不强加己意。相反,他让玫根尽其福音传教的义务,自由活动于行宫中,在情感游戏之间证明了最终是谁感化了谁。由于玫根轻信阎将军之妾,使阎将军军事机密外露,军火列车被打劫一空,从此阎将军丧尽权势,众叛亲离。

16、有趣的是,随着阎将军权势的削弱,他在玫根眼里的「文明」程度则不断增加,从一个野蛮的刽子手渐渐变成风度翩翩的绅士。阎将军的变化在玫根的一场白日梦中充分体现出来。玫根先是梦见阎将军以毫无浪漫色彩的游侠形象出现,这游侠酷似当时在好莱坞盛行(1926-52年间共出品四十六部)的侦探片系列《陈查理探长》(Charlie Chan)中女性化的陈查理探长,随后阎将军又以一副狰狞的、色情的傅满洲的形象出现,追逐玫根不放,使她从梦中惊醒。阎将军在玫根的梦中扮演了好莱坞假设的华人男性的两个极端:其一,善良但女性化或无性威胁的男子,如陈查理或早期的黄人;其二,阴险野蛮的恶魔,如傅满洲或1936-40年间影片《飞侠哥顿》(Flash Gordon)系列中要征服世界的华人奸臣「无情的明」(Ming the Merciless)。

17、玫根的梦既表达了好莱坞对华人男子形象二元对立的思维,也揭示了这种对立实际上来源于西方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向往异国的奇情,另一方面又恐惧他者的威胁。与自己普通乏味的未婚夫相比,在玫根眼中的阎将军既是性威胁又是性诱惑,等到片尾阎将军人去财空时,玫根宁愿留下来服侍阎将军。她穿上阎将军赠送的丝绸中装,跪在阎将军跟前,但一切都已太晚了,因为阎将军此时已服毒自杀,面带性征服异族女性胜利后的欣慰而逝,留下玫根一人在遗弃的行宫里哀叹人世苍凉,命运叵测。

18、《阎将军的苦茶》在一些细节上回应了《娇花溅血》,玫根身着丝绸中装与露西相仿,而阎将军的自杀更与黄人相似。从象征意义来看,这两部影片——加上《上海快车》中革命党首领的遇刺——都证实了好莱坞叙事模式对华人男子至少是要象征性「去势」的欲望,即从银幕上根本除去华人对西方女子的性威胁。不难想象,好莱坞从此很少再编织华人男性与西方女性的爱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白马王子征服东方美女的演绎不尽的缠绵情爱(如本文第四节将述)。

19、三《大地》:农妇土地与原始情感

20、马凯蒂推测《阎将军的苦茶》将中国描述成「一个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奇异、危险、混乱的地方」,为的是转移当年饱受经济萧条之害的美国观众的注意力6。这一推测也许言过其实,但数年后《大地》对中国灾荒和贫穷的渲染,的确可能给美国观众一种高人一等的自豪感:美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而中国人却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美国观众的自豪感还可以来自他们宗教救世的信仰:中国农民像美国建国初期的拓荒者一样,本着对土地坚定不移的信念,克服天灾人祸,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大地》改编自在中国生长的美国传教士后裔赛珍珠(Pearl S. Buck)的同名英文畅销小说,其中的基督教关联自然不言而喻。

21、《大地》中的中国农妇勤劳勇敢的形象,被称为是美国电影史上的突破,一改早先刻板的华人形象(如鸦片病鬼、滑稽厨师、洗衣店员等配角,及前文所提阴险妖女和野蛮军阀等主角)。影片描述一位农妇欧兰历尽千辛万险,生儿育女,勤俭节约,默默地帮丈夫种田持家,在荒年也坚决不肯卖地,而宁愿沿途乞讨到南方,维护了立家的根本,最后又为丈夫纳妾安度晚年。影片结尾,欧兰悄然病死,丈夫望着窗外的桃树,缅怀妻子而感叹:「欧兰,你就是土地。」厄尔林(Richard Oehling)认为影片中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是西方人无法想象的,只有在「原始的」中国才可以理解。厄尔林进一步指出,「《大地》使中国农民的形象变得真实可爱,成功奠定了后来40年代战争片中中国农民形象的塑造。」7诚然,另一部改编自赛珍珠小说的影片《龙籽》(Dragon Seed)(康韦[Jack Conway]与比凯[Harold S. Bucquet]联合执导,1944)同样渲染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为了不让日兵收获粮食,他们自愿放火烧毁田园农庄,进山避难,让儿女加入游击队保卫土地。

22、《大地》代表的形象突破与时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日本的入侵使中国成为美国的盟友;另一方面,好莱坞接受《上海快车》和《阎将军的苦茶》等片在中国屡遭抗议而禁演的教训,在《大地》拍摄时邀请中国官员预审剧本,到中国购买道具,又在洛杉矶动用众多华人自愿者参与摄制8。虽然中国官方对完成的影片不尽如意,但雷纳(Luise Rainer)扮演欧兰的成功,使她荣获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大奖。值得说明的是,时至40年代,好莱坞明文规定男女主角不得由少数族群人扮演,使得白人演员为「扮黄脸」而化妆得奇形怪状,面目全非,丝毫谈不上甚么真实或美感。

23、四《苏丝黄的世界》:白马王子与超俗爱情

24、到了放映《苏丝黄的世界》的60年代,「扮黄脸」现象已经结束,女主角已由华人扮演。这部东方主义色彩浓厚的爱情片描写美国白人画家罗伯特到香港寻求自我,爱上苏丝黄小姐,克服种族、阶级和文化的鸿沟,有情人终成眷属。苏丝第一次在轮渡遇见罗伯特即以不标准的英文宣称自己是「美琳」,一位富家「处女」。罗伯特进入九龙城,街道两侧拥挤的货摊、行人和车辆组成一幅东方主义视野中典型的杂乱无序的第三世界城市景象。这一景象令人回想起《上海快车》片头京沪快车被北京古城的行人和动物阻挡的景象,而时隔近三十年,两个景象都表示西方文明的视野对第三世界落后的无奈。然而无奈并不等同无能,在《苏丝黄的世界》里,罗伯特即肩负起改变东方落后无知的责任。他在所住旅店的酒吧里发现「美琳」原来名叫苏丝,是当地颇负盛名的舞妓。泼辣、迷人的苏丝,在罗伯特面前展示自己性感的身体。为了拯救苏丝「堕落」的灵魂,罗伯特请苏丝作模特儿,挖掘她所体现的东方美,从而逐渐改变了她个人形象的艺术品味。

25、《苏丝黄的世界》依据东方主义的典型话语模式,让罗伯特代表西方文明的视野重新解读「愚昧的」东方,创造出东方人所「不能理解」的「新」意义。一天,罗伯特惊讶地发现苏丝穿了一套在街上买来的昂贵的欧式服装,责怪她「没有任何美感」,装扮得像「下贱的欧洲街头妓女」,进而将苏丝脱个半裸,在银幕上演了一出脱衣舞。讽刺的是,罗伯特从来不曾为苏丝作香港街头妓女的中国服饰提出异议。更讽刺的是,他让苏丝穿上他为她购买的中国古装行头,将她装扮成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公主」。这里,罗伯特重新「创造」东方,为的是强调自己的主体性:是他让西方的「艺术品味」在不知自身价值的东方女性身上「体现」出来。他将作为古装公主的苏丝绘入画中,从此创造出另一个比现实「更美」的苏丝,而丝毫不顾苏丝本人是否认同这种「美」的体现。

26、似乎单让罗伯特在艺术上「拯救」苏丝还不够,《苏丝黄的世界》又让罗伯特在影片高潮时演出了英雄救美的惊心动魄场面。苏丝与罗伯特同居后经常不辞而别,消失几天后才重返。心怀疑惑的罗伯特跟踪后发现原来苏丝有个私生子,寄养在山上的贫民窟里。适值香港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危及贫民窟。苏丝为救孩子,冲破警察的阻拦,冒雨奔向山腰。罗伯特紧跟其后,在钉蓬被洪水冲垮前救出苏丝,但孩子已不幸身亡。影片结尾时,苏丝在庙宇烧香为孩子的亡灵超度,答应同罗伯特移居美国,因此满足了白马王子的心愿。如果说电影中的孩子一般代表将来,那么苏丝的孩子代表的便是第三世界没有前途的将来。所以,作为第三世界贫困、落后的记忆标志,这位无辜的私生子就在好莱坞的超俗爱情故事里轻而易举地一笔勾销了,因为影片要观众憧憬的是苏丝脱离第三世界后与白马王子在西方世界的幸福前程。

27、五《花鼓歌舞》:移民故事与文化异同

28、如果说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在以上分析的电影中都以主流话语的形式出现,《花鼓歌舞》则通过华裔移民主动认同美国文化的同化模式,表现西方中心的无所不在。这部改编自畅销百老汇歌剧的电影全部由华人扮演,通过爱情三角的价值设计和两代移民的观念冲突,既赞美了孝顺、贤惠等传统中国美德,又支持华人接受主流文化、享受现代文明的意愿。香港在影片中是美丽和她父亲非法移民的出发地,他们躲在船舱的木桶堆里漂洋过海来到旧金山。美丽自幼许配给他人,此行正是为践婚约。父女初到旧金山,人生地不熟,幸亏美丽灵机一动,在唐人街唱一曲花鼓歌,让有心人带见夫婿(一位开餐馆的花花公子)。但花花公子倾心舞女琳达,而琳达又爱慕吉姆。花花公子介绍美丽到吉姆的父亲家暂时居住,贤惠的美丽打动了吉姆恪守中国传统的父亲,使他有心为吉姆拉线,从而使吉姆陷入两难的三角恋。一次吉姆与琳达驱车郊游,琳达亲吻吉姆,让他享受「美国式的」爱情表示,但如同《苏丝黄的世界》中的罗伯特,内向的书生吉姆在咄咄逼人的新女性面前颇不自在。

29、《花鼓歌舞》不仅掩盖了当年美国日益剧烈的种族冲突,抹煞历史,粉饰太平,而且还设计了一个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倾向中国传统美德的吉姆和美丽与沉溺西方物质生活的花花公子和琳达终成眷属,表示美国这个移民国家可以容纳各种趣味、各种理想。这一「融合」主题在另一首歌曲〈大杂碎〉中得以展示:美国社会就像美国人发明的中国菜「大杂碎」,蔬菜、肉类样样都有,而且味道不错。众人高唱〈大杂碎〉这首歌的场合是吉姆的姑姑宣誓加入美国籍的日子,其用心不言而喻。作为美国「新发现的」模范少数族群,华裔似乎避免冲突而追求融合,因此成为好莱坞同化模式的最佳选择。

30、不可否认,《花鼓歌舞》中歌舞升平的唐人街只是好莱坞自欺欺人的掩饰。在西方主流文化里,唐人街如同军阀混战时的中国,是暴力和危险的象征。唐人街这种恶劣的形象到了80年代仍未消解。《龙年》(Year of the Dragon)(奇米诺[Michael Cimino]执导,1985)即将纽约的唐人街描述成黑社会垄断、暗杀成风地狱般的社区,唯有一位改姓「怀特」(White意指「白人」)、愿为美国越战战败而「复仇」的白人警探孤军奋斗,对唐人街开战。受西方中心与东方主义话语的双重钳制,怀特先在一次餐馆枪战中「英雄救美」,但不久就强暴了美丽的华裔电视台女记者,进而肆意占用她的公寓进行反黑帮活动。怀特的行为再次证明「占有异国女人即占有异国土地」的殖民心态,只是《龙年》的异国就在纽约,而这「异国论」又进一步揭示,美国主流文化从未将唐人街视为美国本土社会的一部分。应该注意的是,80年代的美国华裔社会已渐渐成熟,华人社团联名向好莱坞抗议影片辱华,逼使《龙年》在公映时不得不在片头加上「纯属虚构」之类欲盖弥彰的遁词。

31、六《蝴蝶君》:性别迷阵与身份危机

32、对西方中心的神话进行最彻底颠覆的影片之一是《蝴蝶君》。影片的故事在两条重迭的线索中发展:一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错综复杂的间谍战,二是东方主义话语中典型的西方男子征服东方女子的爱情游戏。这里说「游戏」,是因为东西方之间犹疑不定的性别—政治迷阵的最终结局,是东方仍然是谜一样地不可思议,而西方到头来自欺欺人,意欲征服他人却无情解构了自己。

33、影片开始,法国驻北京使馆外交官加利马尔在一次音乐会上被宋丽玲演唱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的美妙歌声感动,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主动追求宋丽玲。宋丽玲不无嘲讽地提醒加利马尔,歌剧《蝴蝶夫人》之美是西方人幻想出来的美,不一定被东方人所认同。这部歌剧赞颂一位日本女子因美军情人离别后哀诉其思念之情,数年后发现情人已娶白人太太而痛苦不堪,殉情自杀,以完成一种坚贞不移的理想。然而,加利马尔无法从东方主义这种刻板的单向思维中自拔,自认是一位西方男子气十足的白马王子,理所当然地要征服才貌双全的东方美女。加利马尔几经周折后如愿以偿,占有了宋丽玲的身体,在文革中回法国后又惊喜地得知宋丽玲像《蝴蝶夫人》故事所述为他生了个孩子。当他们离别多年在法国重逢后,加利马尔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切都是骗局,宋丽玲原来是中国间谍,两人因此双双入狱。更惊人的是法庭宣布宋丽玲是位男性,丑闻公开后一时成为头条新闻。

34、其实,这一耸人听闻的间谍案取材于法国真实的故事,影片改编自黄哲伦的同名畅销舞台剧。彻底颠覆西方中心神话的高潮设在影片结尾,此时宋丽玲被法国驱逐出境,乘机回国,而加利马尔则在监狱里自演一出《蝴蝶夫人》后在极端痛苦中自杀。加利马尔的自杀场景意韵深远。他一边用录音机播放一曲哀怨的《蝴蝶夫人》,一边以蝴蝶夫人的扮相粉墨登场,面对走廊上观看的囚犯宣布:「我,加利马尔,就是蝴蝶夫人。」然后用破碎的化妆镜片自尽,而不知就里的观众还在为他精彩的表演热烈鼓掌。加利马尔自杀表演时的诚恳自白揭示了西方想象中的东方美女最终不过是一个幻想,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概念,这个概念促使西方男子追逐幻想中的东方,最后意识到这个终生期待的幻想不在异国,而在自身的表演中!加利马尔最精彩的自身表演也是他自我终结的时刻:他不再幻想占有蝴蝶夫人(他原先占有的蝴蝶夫人宋丽玲早已无情地欺骗了他),因为此时此地他自己已经成为蝴蝶夫人(一个永远不会欺骗他的「她」)。

35、加利马尔一生所窃取的间谍情报中没有任何一条比他生命终结时所发现的事实更真实:东方主义的完美男人(白种人)和完美女人(东方人)归根结底都不过是西方话语制造出的幻想。周蕾因此指出,加利马尔死心塌地地按这种幻想生活,以致走向极端而自恋自身(即自己的幻想)而死13。好莱坞故事的迷惑模式在影片《蝴蝶君》中绕了一大圈后回头颠覆了自己:西方男性(加利马尔)—东方美女(宋丽玲)—蝴蝶夫人(宋丽玲)—蝴蝶夫人(加利马尔)。换成性别表述,他(西方男性)所幻想的她(蝴蝶夫人)最终不过是幻想本身(他和她的一体性),西方中心内在的身份危机由此揭晓。

36、显然,影片《蝴蝶君》对西方中心的颠覆是从西方男性身体(自我中心)开始做起。苏内尔(Asuman Suner)认为,现代主义意义上的男性主体性表现在身体对自然的完全控制,一旦经历变化、变异后身体失控,男性就因边界的模糊或瓦解而恐慌,其主体性也濒于崩溃,所以《蝴蝶君》不妨作为后现代的恐怖片来解读14。由此看来,加利马尔—蝴蝶夫人二者的可互换性从根本上瓦解了东西两方和男女性别的界限,颠覆了西方冷战和东方主义的双重话语,对西方观众造成「恐怖」效果。影片《蝴蝶君》精彩地解构了「殖民女性」(既对女性的殖民和被殖民者的女性化)这一西方话语策略,出其不意地来一个男性殖民者(西方)自身的女性化,而且将后者作为西方殖民幻想的本质。颠覆的结果是,西方中心本身是空洞乏味的,西方(男性)的主体性是危机重重的,靠幻想东方离奇、美妙的故事(如《蝴蝶君》及其他本文分析的影片)来充实自己向往扩张的殖民和占有的欲望。

37、影片《蝴蝶君》表明,对西方而言,东方终究是不可知的。西方想象出的华人形象宋丽玲主动向西方中心交还了东方主义所要的幻想:完美的女人(东方情人)和蝴蝶夫人(悲剧美),但他(她)同时也让西方看到西方所不愿面对的冷战事实:「背信弃义的」中国间谍和危机重重的西方主体。宋丽玲因此同时体现了西方视野中东方的迷人(爱情)和危险(死亡),二者合力摧毁了加利马尔(自大、自负而自欺的西方代表)。不可否认,华人形象的这种双重性正是长期以来驱使好莱坞叙事欲望的一个动力:幻想他者,编造爱情,满足观众,扩张自我。在好莱坞的想象中,华人就像隐藏在奇观的面具背后谜一般的东方女人(华人男性因此必须女性化,从黄人到宋丽玲皆如此设计),既诱人销魂落魄又危及生命安全。但这奇观的面具本身也是好莱坞的虚构之一。面具背后并没有甚么隐藏的真实,因为这面具本身就是好莱坞的真实,或真实的好莱坞:一个奇观的造梦机器,不停地在种族、性别与政治的交错层面间虚构自己的故事。

38、并不是很完整,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三、美国内战三部曲 电影

1、《我们曾是战士》该片改编自哈尔·摩尔与约瑟芬·盖洛威合著的回忆录《一个美国大兵亲历的越南战争》,讲述了1965年越战初期,美军入侵越南中部高地德浪河谷时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即德浪河谷战役。

2、《葛底士堡》葛底士堡之战是整个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在此役的开始,南方部队统帅李将军意图北上,希望以此次战役来激发北方的和平意愿。

或者至少阻止北方联盟统一南方的企图。他率领75000南方将士北上,在葛底士堡附近正碰上北方联邦由梅德将军率领的97000士兵,双方就此展开一场恶战。

3、《众神与将军》该片根据杰夫·沙拉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几位传奇般的将军率领着各自的军队,为了自由和理想而英勇作战的故事。

1、《我们曾是战士》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的战争片,由兰道尔·华莱士自编自导,梅尔·吉布森主演,于2002年3月1日在美国上映。

2、《葛底士堡》为一部战争、纪录片,由罗纳德·麦克斯韦尔导演,汤姆·贝伦杰、马丁·西恩、斯蒂芬·朗恩、杰夫·丹尼尔斯、理查德·乔丹主演。

3、《众神与将军》是由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执导,杰夫·丹尼尔斯、罗伯特·杜瓦尔、斯蒂芬·朗、米拉·索维诺主演的战争电影,于2003年2月10日在美国上映。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美国内战》电影谁拍的好和美国内战的电影有哪些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